与《泰晤士报》指南不同,QS世界大学排名采用另一套评价体系,更看重学术声誉、论文引用量、国际化程度等指标。
牛津与剑桥在QS榜单中常年稳居全球前五。例如在2025年QS排名中,剑桥位列世界第2,牛津第3。这表明牛剑的学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劲,属于精英学府。
因此,牛剑在英国本土排名中的“跌落”,并不意味着学术衰退,而是凸显了本土评价标准注重“学生体验”和“就业导向”等因素。
换句话说,全球排名强调学术地位,而英国国内排名则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就读体验与教育服务质量。
牛剑名次下滑,引发了关于英国教育趋势的深层思考。它揭示出一个现实:在当代大学竞争中,学生就读体验、教学支援和就业率正在与学术声誉并驾齐驱。
1. 学生支持的缺失
曾在牛津就读的中国学生Linda,入学之初因成绩不理想而倍感压力,之后因导师态度冷漠、沟通障碍而陷入困境,最终不得不休学。
休学一年后,她转入杜伦大学,在紧密的师生互动与教学支持下顺利毕业。她坦言,杜伦大学的学习氛围和教师关怀是她完成学业的关键。
Linda的经历说明:教育不仅关乎课程内容,更关乎师生关系与心理支持。
2. 学术氛围的双刃剑
华裔作家匡灵秀,因小说《巴别塔》而走红全球。她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哲学系,却在作品中暗暗融入对学院内部权力斗争和学习压力的批判。
她的奇幻小说让人联想到她在剑桥经历的紧张学习氛围,吸引了一众粉丝把小说人物里的经历与学院人物对号入座。
牛剑的学术环境固然深厚,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益。
3.牛津的独特魅力
就算不惹某些人仰慕,但牛剑依然保有独特的学术吸引力,在学科实力上,非常强劲。
剑桥仍有14个学科在《泰晤士报》排名位居全英第一;牛津被评为年度最佳医学院,而其政治与国际研究连续十年英国第一、全球第二。
牛津的政经哲本科项目PPE专业录取率极低,其入学门槛之高可谓“天花板级别”。根据官网数据,该专业每年仅38%的申请人能进入面试环节,最终录取率低至12%。
下篇
英国名校的几种主流面试形式介绍